越是文明进步,越要崇尚节省,越要俭朴成习
勤俭持家,俭以养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也是历史上无数家庭兴旺发达、相沿成习的家教家风。《尚书》有“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教诲,《左传》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训诫,墨子断定“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诸葛亮崇尚“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李商隐咏叹“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朱柏庐劝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千百年来,节约俭省就这样被往圣先贤和普罗大众当作传家之宝、修身之本,留下了无数为人津津乐道的佳话。
然而也有人说,过去小农经济条件下生产落后、物质匮乏,所以不得不强调俭省节用以度时艰。现在国家强大了,人民富裕了,再讲精打细算、一分钱掰作两半花,难免不合时宜、有违潮流了。这种看法貌似有一定道理,分析起来却是站不住脚的。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习近平总书记早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多次引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这句话告诉人们,追求发展的需求和地球资源的有限供给是一对永恒的矛盾,解决的办法就是控欲节用。2001年10月15日,适逢习仲勋八十八岁“米寿”。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因公务不得脱身,抱愧向父亲写了一封拜寿信,其中一段讲道:“爸爸平生一贯崇尚节俭,有时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您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
“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这是习总书记对全党同志的殷殷告诫。共产党人先进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统一,始终引领时代发展潮流和社会文明步伐。崇尚勤俭不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共产党人“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的优良传统,还是现代文明推崇的重要生活方式。现代文明,本身就包含着珍惜资源、珍爱环境的生活态度,包含着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精神境界。今天物质日益丰裕,俭省已经不是一种无奈选择、被动之举,而是对文明的体认,对进步的向往,体现的是一种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因此,越是文明进步,越要崇尚节省,越要俭朴成习。
“俭则智荣,奢则愚耻”。如果以为手中有了钱,就大手大脚、竞相奢侈、乐当“土豪”,无论什么时候,在何种社会环境下,这种“败家行为”都是对家风、对人品、对社会风气的一种损害。只有富而不奢,俭以养德,才能提升精神境界,强化文明素养,同时也有助于形成崇俭尚勤的社会风尚,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