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变不惊的心理品质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经历几场近似实战的演训就可以一蹴而就培育出来的,它需要运用科学的心理训练方法,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经过持续不断的磨砺和锤炼才可以锻造出来。
现代战争的一个典型特征,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军事技术广泛应用于战场,使得战场形势变化的突然性、残酷性大幅度提高,参战官兵随时可能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和意料之外的事件,个人战斗应激水平的调节能力受到极大考验。战斗应激其实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它是军人面临和觉察到作战环境中固有的应激源时所作出的评估和应对过程,出现战斗应激只是军人在非正常状态下正常的非病理反应。适应性的战斗应激反应可以帮助军人维持应激期间的心理平衡,准确评定应激源的性质,得出合乎理性的决策判断并拿出积极的处置措施。然而,战斗应激反应一旦过度,就会出现一系列的躯体、情绪和行为的异常,这种战斗应激反应异常现象,将对军人正常的应对能力造成较为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军事心理学研究表明,战斗应激反应的性质并不完全取决于战斗情境压力的真实大小,而在于军人对战斗情境和自身应对能力相比较后得出的认知评估结果。归根结底,得出积极的认知评估结果是战斗应激正向发展的关键,特别是当战场应激源变化的节奏、强度和持续时间挑战军人心理耐受阈限时,战前心理训练的质量和水平就成为军人心理适应能力、承受能力和稳定能力弹性扩容的重要支撑。人的心理是一个复杂的能动系统,锻造处变不惊的心理品质,其核心机理是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可能在战场上出现的情景,营造可以比拟实战的环境,使参战官兵在心理训练中真切体验实战条件下不断变化的战场应激源对身心的刺激,从而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并牢记可资借鉴的处置流程和措施,当再次遇到类似的情境刺激时就能够基于曾经获得的经验和方法,相信自己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判断得出较乐观的评估结果,自觉地调节应激水平,使其维持适度的状态,形成参战官兵生理、心理上持续有效的正向激励。
心理训练是锻造军人处变不惊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世界主要国家军队普遍采用针对性心理训练方式来强化军人心理品质。目前,外军较多采取两种方法进行心理训练:一是组织官兵在高度仿真的作战环境或计算机模拟生成的战场中进行实战化演练,除高强度、超负荷的演训课目对生理极限的挑战外,还模拟战场复杂多变的应激源对官兵感官的强烈刺激及对心理的震撼和冲击。二是尝试“自控训练法”,即由专业心理工作人员指导官兵通过反复练习专门设计的“精神体操”来控制机体的非随意功能,在战场环境有意识地调节脉搏、缓和心态和优化睡眠等,引导心理能量在诸多应激源刺激下的定向聚焦,打造一颗拥有自我恢复能力的“大心脏”,并充分挖掘积极的自我认知。由此可见,外军进行心理训练的通行做法,不仅是使用穷尽的原则让参训官兵遍历战场上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形,在头脑中累积应对的经验和方法,其鲜明的特色在于通过强调和运用人性的积极因素,充分挖掘个体拥有的力量和潜能,使官兵具有自我恢复和康复能力。
我军对心理训练的研究和探索起步较晚,但各级各类演训瞄准强敌,聚焦实战,特别强调创设由随机因素主导的应激源,模拟变幻莫测的战场环境对官兵身心的刺激,提高官兵应对危境、险境、绝境等情境的技战术水平和心理调节能力,其基本原理就是心理训练核心机理的实践运用。需要指出的是,处变不惊的心理品质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经历几场近似实战的演训就可以一蹴而就培育出来的,它需要运用科学的心理训练方法,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经过持续不断的磨砺和锤炼才可以锻造出来。这种锻造的过程,应当根据官兵初始化心理品质的个体差异,制定针对性的施训方案,将坚持战斗力标准和挖掘积极心理学的能动作用有机融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借助声光电等传统的战场环境增效道具,结合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将战场应激源变化的节奏、强度和持续的时间都进行充分地模拟,尽可能地还原战场摔打部队;另一方面应适应未来战场应激源的不确定性特征,将积极心理学原理运用于官兵心理品质锻造,通过唤醒存在于个体中的积极情绪以及制胜未来战场的信心和乐观态度,使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能有效地控制着官兵动机激发、维持和强化的全过程,从而透过诡谲的战场迷雾,获得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辨识能力和处变不惊的心理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