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既是北京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承担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
截至2018年底,北京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11.2件,位居全国第一。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北京主导和参与的占6项。北京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10.5%,辐射京外作用增长明显……
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在京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按下了一个个“加速键”,高质量发展理念逐步融入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创新成果涌现:成就“第一”美名
在日前召开的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主持的“先进纳型卫星设计制造及应用”获2018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纳型卫星一直被认为是航天领域的颠覆性技术,过去的制造方式难以满足寿命高、可靠性强的使用需求。“经过10余年攻关,我们终于在新技术、新应用领域取得了突破。”尤政说。
世界范围内首次在铁基超导块体中发现马约拉纳任意子、我国首条完全自主研发的全自动运行轨道线路、世界首台通用型骨科手术机器人……在基础科研、工程开发、市场应用等方面,北京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在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北京市主持完成的69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3成。
北京还在“2018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中排名全国第一;英国《自然》杂志增刊《2018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对全球500个城市进行了评价,北京蝉联全球第一。
“必须全方位推进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基础研究,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许强表示。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一大批“大国重器”正在北京加快推进:蛋白质科学研究(北京)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通过国家验收,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相继成立……
破解发展“堵点”:迎来高速增长
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三城一区”是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平台。
中关村过去5年,企业研发投入持续保持20%左右的高速增长,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9万件,是2013年的3倍;只占北京市土地面积0.35%、有“高精尖结构新增长极”之称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创造了北京近20%的工业增加值……
围绕“创新”,北京不断破解发展难题。
2015年,北京零壹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在中关村创业大街的一个孵化器里成立,这是一家能够“造火箭”的创业团队。
“我们感受到军民融合发展的巨大号召力,让民营企业参与航天事业建设,可以更好地将高精尖技术在市场落地。”零壹空间战略发展部总监舒炼说。
在中关村,创业团队的注册、融资、组队等工作不出一条街就能完成。零壹空间在中关村完成“孵化”后,选址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办公,与这里的20余家航天民企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同时,公司在深圳和重庆设立研发副中心,让技术走出北京服务全国。
打造“创新中心”:加速转型升级
北京市房山区过去以煤炭、石灰石等“黑白灰”传统产业为经济支柱,现在正努力发展高精尖产业以实现蜕变。
在北京窦店恒升牧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饲养中心内正播放着动听的轻音乐,公司负责人吴连方笑称:“这并非‘对牛弹琴’,而是给牛场制造舒缓的氛围。”
有了科技手段,8位饲养员就能实现对4000多头牛的精细化喂养。牛场还建设了仪器分析室、模拟消化室,并与高校合作成立科研实验室。
“在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提升产业结构的大背景下,低端落后的养殖方式已无法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牛场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吴连方说,这种转变需要“产学研用”形成合力。
带柔顺臂的机器人穿针引线,无人驾驶汽车在园区自由穿行,智能头盔给行人提供出行导航……在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记者看到大量即将走入人们生活的高科技应用,蕴藏着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能。
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管委会办公室主任施薇韵介绍,基地正着力打造现代交通、智能装备和医药健康等产业,力促核心技术成果产业化。
距离北京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目标只有不到2年时间,许强介绍,2019年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已部署218项工作任务和重点项目,将努力形成科技创新中心的制度优势、领域优势、人才优势,开启科技创新工作的崭新篇章。新华社记者盖博铭 张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