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文本之一,《庄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有一个朴素参证,便是该文本中有许多词语被后人广为称引,进入汉语“成语”序列,成为中华传统文学语言成就和哲学智慧的组成部分,比如“大而无当”、“螳臂当车”、“运斤成风”,等等。
后人在日常生活交际或文学写作中喜欢称引《庄子》言辞,似乎可成为人们喜爱庄子,因而道家哲学思想后继有人的证明,其实未必。若将作为成语的庄子语与《庄子》文本相对照,我们会发现一个极有趣的现象:来自《庄子》文本的成语引申义与该成语在《庄子》文本中之原义有时会截然相反,就像庄子很喜欢讲述孔门故事,并不代表他就是儒家知音一样。
什么是“朝三”?养猴人喂猴子橡子,告它们说:“早上给你们三升,晚上给你们四升。”猴子们听了很生气。养猴人说:“要不然就早上给你们四升,晚上给你们三升?”猴子们都乐了。(《齐物论》)
这是成语“朝三暮四”的来历。作为成语的“朝三暮四”形容人们心无定力,态度与行为经常发生不必要的变化,令同仁难测。可这个故事在《庄子》文本中本义却是强调:猴子们不知道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只是次序有别,总量并未改变。换言之,作为成语的“朝三暮四”之引申义与《庄子》文本中“朝三暮四”之本义在思维方向上有根本区别:前者强调的是变或差异;后者强调的乃同或无异。“朝三暮四”一语出自《庄子》之《齐物论》篇,该篇之宗旨乃破社会大众日常经验中的彼此物我之区别偏执,尚彼此物我混一无别之大同。为此,庄子不厌其烦地讲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朝三暮四”乃其一。庄子正是要通过猴子们在“朝三暮四”上的小聪明——仅见其异,不知其同——嘲笑社会大众面对世界喜欢立异,知不求同的偏执。可谁能想到:后人虽从《庄子》中接受了这个有趣的话头,还是将它讲述成一个关于变化与差异的故事,而不是像庄子那样,以之尚同。
纪渻子为周宣王养斗鸡。十天后宣王问他:“这只鸡准备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还没有,它还骄傲而恃气。”又过十天宣王再问,纪渻子说:“还没好,它还对声音与形象有反应。”再过十日宣王又问,纪渻子回答:“仍没好,它还怒视而盛气。”又过十天日宣王再问,纪渻子说:“差不多了,这只鸡虽面对它鸡叫唤,已无变化,看起来像只木鸡,其精神具备。其他鸡没有敢对它有所反应的,见了它就跑。”(《达生》)
此乃成语“呆若木鸡”的来历。在《庄子》这里,“呆”乃取胜之必要条件,斗鸡之最高境界。通过此寓言庄子想说明一个道理:作任何事情必须凝神静心,高度专注,专注到令人生疑,让人害怕,如此方可臻于高境,产生精品。此言“心斋”、“凝神”之妙,故而斗鸡因其能呆而令人起敬。但是在成语里,“呆若木鸡”则成为一个贬义词,“呆”成了反应迟钝、智志不全或智力低下的代名词,庄子之智竟遭全弃。
泉枯了,鱼一同困在地上,相互吮吸湿气,用口水相互湿润,不若相忘于江湖。(《天运》)
这是成语“相濡以沫”的来历。人们喜欢用“相濡以沫”一语形容亲人、朋友间相互帮助、共渡难关之深厚情谊,以“相濡以沫”言人间至情。然而,作为哲学家,庄子总喜欢出人意表,让人大跌眼镜。他的观点与我们喜欢的“相濡以沫”完全相反,竟主张“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殊可怪也!
庄子说:鱼是一种水生动物,它们最正确的生存环境是有水之地。如果有一天,鱼赖以生存的泉水没有了,被置于干枯之地,那么,即使两条鱼儿感情至笃,不愿离开,相互用口水的湿气帮助对方,它们又能再活多久呢?此诚非上策,尽管双方确实情深、忠贞。在此情形下,相互间的情感与帮助并不解决问题,还不如让它们重回那浩瀚、充盈的江湖,即使今生此后它们不再能相见,甚至彼此都把对方给忘了,那也很好,因为它们又可以自在、无忧地活着了!
那么,对鱼而言,到底何为真诚或正确的爱,是让它们相濡以沫,还是使之相忘于江湖?
从情感上说,每个父母都不愿让子女们远离自己,那样的话,想继续爱自己的孩子也够不着了;但理智又告诉我们:父母毕竟不能守护孩子一生。要培养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父母子女间便不宜永远相濡以沫,而需让孩子离开父母,独闯江湖。要想让孩子充分地发挥其生命潜能,有时江湖也许越远越好,越广越好,虽然这会导致父母无法与之相濡以沫。
即便是已相许终生的夫妻,有时也不宜相濡以沫。在一个男性尚占主导的社会,何为丈夫对妻子之真爱,是把她关在家里,让她终生相夫教子吗?如果你的妻子有很强的职业发展潜力,如果她天生地就是一个社会活动家,呆在家里相夫教子诚然有利于夫妻间相濡以沫,却会极大地委屈了她的才能,会让她终生郁郁寡欢。
什么是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正确方式?比如,许多人欣赏黄鹂的毛色与鹦鹉的歌喉。是将它们捕来或买来后,关到自家的笼子里宣判其无期徒刑呢,还是让它们自在地奔波于树梢,翱翔于蓝天?在此情形下,“相濡以沫”便不是对鸟类的真诚关爱,而是一种自私、冷酷的剥夺与欺凌,远不如让鸟儿与人类“相忘于江湖”来得厚道与真诚。
何为真诚、明智的爱?依庄子,那便是以所关心对象最合适的方式关爱之,不要改变或使之脱离其本身最需要的条件,让其自在、自由地生存,虽然这会让我们与自己所关爱的对象有些距离,不能与之“相濡以沫”。相反,如果人为地改变了我们所爱者必要的特殊生存条件,然后再以“相濡以沫”的方式亲密之、关爱之,反倒是一种愚蠢,有时甚至是一种虚伪,将大不利于我们所关爱者,就像先抽干了水,再让鱼儿相濡以沫,或先将鸟儿关到笼子里,再欣赏其毛色与歌喉那样。让我们所关爱的对象有一个最适合其生存和自由发展的独立空间,不要主观、无谓地局限、骚扰之,还鱼儿以江湖,放鸟儿回蓝天,以明智成就真爱,这也许便是庄子通过“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想表达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