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应是政府部门的基本功,也是一门必修课。在大是大非面前,积极主动回应政务舆情,不仅能够激浊扬清,表达坚定的立场,还能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向公众表明态度,客观地公布事实,让舆情成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制度化、常态化的工作。
舆论的产生,往往是多层次和多维度的,关系到事件定性、观察角度、立场问题等,哪一方面有偏差,都有可能成为引发舆论的“导火索”。为此,政府部门应该理性看待舆情,适时进行引导,而不是用“老办法”,靠“压”和“堵”“删”控制舆情蔓延的势头。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
在移动互联时代,积极回应网民关切很有必要,也十分重要。舆情是民意的体现,答疑解惑是政府部门的职责,更是各级领导干部倾听民意的表达。领导干部重视舆情,有利于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舆论场中,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因此,政府部门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是对“回避现实生活、不食人间烟火”的回击,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不断提高这项本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度也不断提升,知情权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大要素。其实,在舆情产生的过程中,公众最迫切和最关心的是,在新形势下政府部门是不是能够及时发声,回应社会关切,让公众知晓某一事件进展情况。
显而易见的是,在舆论场中,不论各级政府是否做好准备,但舆论博弈已经开始转移,逐渐向信息透明的媒体平台上平移,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摒弃“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的错误思维,不该视网络舆情为“洪水猛兽”。在舆情面前,领导干部只有主动、积极回应,才能化危为机,才能挽回政府公信力。那种以低调为理由,刻意回避舆情的想法,是典型的“鸵鸟心态”,是不足取的。
不管是和风细雨,还是忠言逆耳,政府部门进行舆论引导时,要有一个好的心态,既要欢迎,又要认真听取和研究,引导舆论朝良好的方向发展。在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同时,各级领导干部还要做到既不能被民粹情绪所裹挟、误读和曲解事实真相,也不能为基层政府和官员文过饰非,挑战公众良知的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