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的穆罕默迪亚位于世界名城卡萨布兰卡和首都拉巴特之间,是一个低调而静谧的滨海小城,中国游客知之甚少。更鲜为人知的是,自1986年起,一支由上海市知名医院中医大夫组成的援摩医疗分队一批又一批派驻于此,为当地百姓提供中医诊疗服务。 全心全意提供中医诊疗服务 一栋老旧的民宅,13张病床,几间小诊疗室,堆满医疗器械的休息间……3位医生、1名翻译和1名厨师每日就在这样简陋的环境中工作。门诊日,前来就诊的患者挤满了房间,不得不坐在楼梯的台阶上候诊。中午时分,患者反而更多,当地人是习惯从早上工作至下午2点的,医疗队员的午饭时间也随之压缩,只能在诊室隔壁草草吃完,放下碗筷便又投入治疗。 来此就诊的患者大多是普通百姓。30多年来,中国医生的精湛医术和中医的疗效口口相传,这所不起眼的中医诊疗中心早已名扬在外,很多患者从摩洛哥其他地区,甚至从以色列、西班牙、阿联酋、纳米比亚等国慕名而来,专程求医。曾有一位女医师,腰背疼痛,自行拉伸和康复训练后仍无法解决。她在此尝试推拿手法复位两次之后症状很快消失,从此十分信赖中医,推荐亲朋好友前来治疗。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的事例不在少数。医疗队接触的病种也因而五花八门,从风湿关节炎、面瘫到甲亢再到抑郁症,在当地医院疗效甚微的患者纷纷来此求助中医。外地患者来穆罕默迪亚问路,说诊所地址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但一说中国针灸中心,人人皆知。 助力中医文化走出国门 在做好门诊工作的同时,医疗队员尽可能地寻找机会走出去宣传中医文化。他们借助孔子学院走进大学,为当地学生做中医知识讲座;拜访同行,了解当地中医普及和中医诊所开设情况。2017年2月,中医讲座走进卡萨布兰卡第23届国际图书展,配合《屠呦呦传》阿文版新书首发式,借力这一国际平台宣传中医文化。援摩医疗总队和穆罕默迪亚分队的队员说服主办方将讲座安排在突出的位置举办,还通宵设计海报和编写资料,冒着大雨去印制宣传册,终于让中医瑰宝得以在书展上成功亮相。穆罕默迪亚医疗队员现场演示中医手法。一位摩洛哥读者患有腱鞘囊肿3个多月,有半个鸡蛋大小,胡炳麟队长运用中医推拿手法,顷刻之间囊肿彻底消失,在座人员纷纷为中医的“神奇”惊叹不已。整场活动直到晚上9点才结束,尽管又冷又饿,队员们却十分兴奋。 3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的上海医者就这样用真诚的付出和努力在此为中医传播事业默默添砖加瓦。中医已得到一部分摩洛哥人的认可,当地一些医务人员也兴趣浓厚。萝拉就读于哈桑二世医学院,她的博士论文就是关于中医针灸研究,为此,她专程来穆罕默迪亚医疗队见习,和中国医生面对面的学习、沟通和交流。博士论文答辩那天,她特邀医疗队员和她的家人一同前往现场见证她8年的研究成果。在顺利通过答辩、被授予博士学位时,她热泪盈眶,令人动容。 打造中国医疗队的精气神 中国医疗队派驻在摩洛哥8个城市的公立医院,队员们的工作条件简陋,生活条件艰苦。他们远离祖国和亲人,奋斗在援外医疗的一线,响应祖国的号召,千里迢迢来摩执行援外医疗任务。他们的行为闪耀着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光芒,也很好的诠释了援外医疗“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十六字方针。为打造这样一支不忘初心、团结协作的团队,穆罕默迪亚医疗队在内部建设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医生、翻译和厨师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平等互助,讲团队精神;遵守《中国援摩医疗队队内事务管理实用手册》,严格自律;借助《援摩通讯》的平台,学习政策,交流经验;根据国内要求积极开展党建工作和学习。 积极探索援摩医疗新模式 8月10日,穆罕默迪亚医疗分队迎来了几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中国驻摩洛哥大使李立率使馆外交官来调研并看望大家。李大使一行参观了工作和生活区域,与队员们进行了座谈。李大使肯定了穆罕默迪亚医疗队在中医服务、中医文化外宣和团队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他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医疗队员就是民间大使,为摩洛哥民众竭诚服务,为树立中国形象和加强两国友好做出了很大贡献。从上海到穆罕默迪亚,在工作条件和工作内容方面都存在巨大的落差和挑战,医疗队员们克服困难,积极工作和对外交流,付出和努力令人感动。 李大使还和医疗队员们讨论中摩医疗合作的未来发展。他说,中国援摩医疗合作已开展40余年,在两国合作中历史最久、社会影响力最大、影响范围最广,是中摩合作的一面旗帜。目前,两国医疗卫生合作处于新的历史节点,医疗队应积极探索两国医疗合作的新模式,提升合作水平,例如探索建立辐射非洲的中医诊疗和培训中心,依托我们多年来建立的中医基础和摩优越的位置,进一步扩大中医影响力。使馆也将积极敦促摩方改善医疗队员的生活条件,并为医疗队工作搭建平台。队员们表示,李大使来看望大家,体现了使馆对援摩医疗工作的重视和对队员们的关心,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援摩医疗合作将不断取得新进展,援外医务工作者也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