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视觉中国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 记者林琳 手上有50万元,作为首付购房还是租房并购买理财产品?小周最近患上了“选择困难症”,不知道在楼市平稳的情况下是否应该坚决入市,完成购房大计。业内人士认为,从投资收益角度看,购买理财产品的策略优于房产投资,但是购房能带来“无形收益”,建议小周这种处于事业上升期的年轻刚需买家可以选择“进取型”的投资策略。 建议 买老城区学位房 要考虑贷款年限 事实上,50万元首付的预算在广州买房的选择空间并不少,如何选择合适的物业则因人而异。李超透露,目前“80后”、“90后”作为刚需主力军,在购房群体中占了6~7成,他们多有私家车,且对居住环境有偏好,可考虑选择增城或花都地铁旁的大户型电梯楼,等地铁开通后将更方便出行。 如果是看重市中心教育资源的买家,可以考虑老城区学位房。但李超提醒,由于老房子楼龄超过20年,可贷款年限不足20年,月供负担会相对大些。 对没有明确偏好的买家,业内人士建议不妨考虑即有较好教育资源,物业又不至于太老旧的“城市副中心”如番禺市桥板块。据了解,这一带买家中有一半以上是购置学位房的刚需客。更靠近市中心,还可以选择白云区京溪板块。 案例 小周在一家大型国企担任中层管理岗位,和太太的总月收入在15000元左右,10年来两人存下50万元存款,计划今年买房。3月时,小周看中了番禺南浦地铁口附近的一处小两房单位,总价150万元。还没有下手就遇到接连出台的楼市新政,观望了一个多月,小周还是按捺不住买房的愿望:“小孩马上面临上小学,家庭需要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他认为,用50万元交纳首付后,每月月供大概在6500元左右,养房压力并不算大。 分析 满足自住需求是无形收益 记者了解到,像小周这样的普通家庭为数不少,大多数能承担50万元左右的首付,家庭月收入在1.5万~2万元之间。房天下广州二手房高级分析师李超为我们算了一笔账。 策略一:选择买房 20年增值收益195万元 以小周一家为例,买房支出包括首付50万元及每个月月供6544元(按商业贷款100万20年期计算),20年还款总额为157万元,首付和月供成本共计207万元。 买房收益方面,如果以房价年均涨幅去评估未来房产的增值幅度,根据房天下数据研究中心统计,番禺二手房网签均价3年以来(2014年4月~2017年4月)从13241元/平方米上涨到18572元/平方米,年均涨幅13.4%;因此按番禺成交价的年均涨幅计算,20年后房子总价约达到现在的2.68倍,即402万元,因此房子增值的收益是20年后房产总价402万元减去首付和月供成本207万元,即195万元。 策略二:租房+买理财产品 20年净收益289万元 还以小周一家为例,如果选择租房,可以用现有租金水平计算月租成本,根据房天下数据中心的监控数据,以番禺二房单位平均月租2750元/套计算,20年租金成本共66万元。另一方面,使用不买房省下的首付和还款成本207万元用于理财的收入,如购买定期保本理财产品,一般年化收益率为5%左右,按20年复利计算总收入562万元,减去租金成本则净收益289万元。 专家观点 从策略一和策略二可见,租房+购买理财产品的净收益比购房的收益多出91万元。 房天下广州二手房高级分析师李超认为,对于事业处于上升期的、暂时还没有小孩的夫妻来说,可以考虑先租房,并以理财投资的方式令存款继续增长,但对于同样具有上升能力、但对已有小孩的家庭来说,对于拥有长期稳定居所、解决入户和小孩入读小学问题有强烈的需求,而这些长远看也是一种“无形收益”,因此建议这些刚需买家可倾向于选择按揭购房。 相关报道 建材涨价 促防水行业优胜劣汰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林琳)房屋漏水多年来一直是物业质量投诉的“罪魁祸首”,建筑防水材料行业门槛低、集中度低、产能过剩,导致行业乱象纷呈,行业渗漏率高、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在昨日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防水展中,与会专家透露,今年以来的建材行业全品涨价,令建筑防水材料行业面临较大压力,预计部分中小企业将面临被淘汰危机,行业集中度有望加快提高。 “消费者关于房屋的投诉,至少有80%以上集中在防水问题上。”零点调查曾发布的《全国建筑渗漏状况调查项目报告》显示,我国建筑屋面渗漏率高达95.33%,地下建筑渗漏率57.51%,住户渗漏率达到37.48%。 在卓宝科技董事长邹先华看来,这些问题的存在与行业门槛和集中度极低有很大的关系:“整个行业销售前10名的总市场份额不到行业的10%。” 今年市场分化或加剧 尽管有业内人士认为,防水工程的费用在整个家装工程中仅占1%~2%,业主对于10%以内的涨幅不会太敏感,但是对企业来说却承受了较大的成本上涨压力。产业经济观察员梁振鹏认为这种压力可能体现在部分企业第二季度的业绩报告中。不过他认为,从长远看,建材成本涨价会促使业转型升级。 邹先华称,近一两年可以明显感觉到上规模、有品牌的企业业务量快速上升,龙头企业的涨幅有30%~50%之间。有业内人士预测,今年将有一部分中小企业将在行业升级的背景下被市场淘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