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7日消息(记者周益帆)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青海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这里有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 “青海湖”,有高原精灵“藏羚羊”,无人区“可可西里”神秘又美丽,河湟谷地文化遗存丰富多彩。青海孕育着生命之源,但也面临着生态保护及经济发展的难题。
从2002年起,全国政协常委、青海政协副主席马志伟连续十几年递交生态保护提案,三江源国家公园项目终于在去年正式启程。昨天,马志伟做客中央台,对话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寻找青海绿色与发展的平衡之道。
这是全国政协常委、青海政协副主席马志伟第三次做客中央台,也是第二次在节目中,与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探讨青海三江源的绿色发展道路。
三江源,位于青海果洛和玉树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这三大江河覆盖了我国66%的地区,因此三江源又叫中华水塔。尽管生态地位重要,人们对于这个地区,并不十分了解。
对于全国政协常委、青海政协副主席马志伟和他的团队来说,三江源不能再熟悉,过去十五年间,他们的工作围绕这个地区的生态保护展开。
马志伟说:“2016最大的收获是,我们连续多年的呼吁终于成形,也就是我想讲的一个国家公园的故事。”
2002年,马志伟就在全国两会上呈递了有关与此相关的提案。“当时基于两个考虑,三江源的源头基本都在青海果洛和玉树地区,一是因为温室气体的影响,导致雪线就上升;二是人为过牧,使很多湖泊干涸,看到这个很痛心。”马志伟告诉记者。
马志伟说:“2003年,在民革中央和周铁农同志的安排下,我给当时的时任副总理做汇报,都认为很重要。从2002年一直到2010年,八年过去了。继而我们提出来了国家公园的概念,通过国家平台解决生态保护,继而解决生态文明的概念。”
2015年,三江源地区的保护有了突破性进展,当年12月9号,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9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16年青海省政府正式启动试点工作。
从自然保护区到国家公园,马志伟说,这是质的变化。“彻夜未眠,青海在十多年的历程中,国家给了三江源一期和二期生态项目的支持,两期共投资200多个亿,不算小,但我认为只是一个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临时救助的办法。国家公园是把生态保护推向文明的抓手和平台,十八大以后提出五位一体,提出生态文明,特别在十八大以后生态文明、生态保护提速。”
在姚景源看来,国家公园试点最重要的是对产权的明确。把三江源划成一个国家公园, 明确了国家所有。未经过批准,不能做很多事情,要保护。另外,这块公园的维护、发展和生态保护等诸多措施,国家应当支出。建设国家公园就是从法律上进行产权界定,这不是一个小事,而是明确三江源国家公园不但是青海的,还是国家的,是中华民族的。
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此前天然被认为是一对矛盾,马志伟与姚景源认为,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中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将考验政府能力。“在推的过程中经历了酸甜苦辣,青海也需要发展,也有将近600万群众要吃饭。青海几十万亿的宝藏,如果都挖掘起来,我们人又少,不比上海、北京差。”
姚景源认为,在划定国家公园之后,政府应该去研究,如何让国家公园派生出新的就业、新的岗位,同时又和国家公园相一致。
马志伟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生共融,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三江源国家公园是试验,也是试验之首,后面陆续还有9个试验单位,将来肯定会更多。怎么去可复制、可推广,应该是研究探讨的问题,让国家公园一定推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