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兆年 本报记者 余向东 “星期天,到蓝田。”驾车不到一小时,走进陕西省蓝田县遍布于川原山岭间的一座座美丽乡村,与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享受一次慢节奏的休闲之旅,无论是踏青赏花、纳凉避暑,还是采摘农副产品、体验农家生活,都已成为周边市民的首选。 去年11月,蓝田入选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蓝田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区位交通优势、生态环境优势、产业特色优势、人文历史优势,全面实施“旅游+”战略,推进全域旅游,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农业围着旅游转,产业围着旅游干,拓展农业多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人文山水蓝田,丝路生态慢城”。 农业变景观村村是景区 在蓝田,休闲农业与旅游同频共振,成为蓝田最有活力的新业态。 蓝田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始于2000年左右,最初是依托王顺山、汤峪等旅游景点自发兴起的“农家乐”形式。经过十几年发展,蓝田县逐步形成了以观光、休闲、度假为主体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截至2016年11月底,蓝田县已建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150余个、休闲农家800多家,建设形成精品旅游线路13条。 把一个村子当作一个景区来改造,把一个村子当作一个度假区来打造,把一个村子当作一个精品度假酒店进行改造,这是蓝田在实践中摸索出的经验。目前,蓝田拥有全国美丽乡村两个、省级休闲农家明星村1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两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4个、农业公园36个、休闲农业示范园20多个。 去年以来,蓝田县围绕“人文山水蓝田,丝路生态慢城”的建设目标,把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蓝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积极实施“旅游+”战略,努力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提质增效,开启了全域旅游的发展新模式。 截至去年11月底,全县共接待游客1549.8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6.38%和739.45%。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重要途径,也为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广阔空间。 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 为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长足发展,蓝田县积极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组织机构建设,相继成立了蓝田县休闲农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旅游发展委员会,组建蓝田旅游开发总公司,引入社会资本和高端经营管理人才,县农业局率先于西安市各区(县)成立了休闲农业科,配备专门人员,落实相关资金,多措并举,助推县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蓝田休闲农业发展,始终坚持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创新创意为径、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古朴村落为形、以特色民宿为质,把“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作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始终追求的目标,突出休闲农业的13个“头”,即:有文化来头、有故事说头、有景观看头、有休闲玩头、有舒心住头、有美味吃头、有养生疗头、有后备箱买头、有知识学头、有快乐享头、有交通行头、有再来念头、有发展奔头。 根据蓝田县域资源分布和产业发展现状,早在2013年3月,蓝田就制定印发了《蓝田县休闲农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提出重点打造“两带三区”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其中“两带”是秦岭北麓环山路观光带和灞河生态产业带,“三区”包括白鹿原文化体验区、横岭慢城体验区和秦岭山地体验区。 休闲农业稳步推进,得益于基础设施建设打下的坚实基础。积极推进县域农业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了部分镇村道路提升改造和旅游景观道路建设。 有了基础设施的“铺路”,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点建设大步提速。打造汤峪、玉山两个省级旅游名镇以及葛牌红色古镇、小寨镇董岭、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等一批美丽乡村新锐景点。目前,正在推进桐花沟、青坪、野竹坪等7个美丽乡村建设。 蓝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青山变金山、劳动变运动、空气变人气、农产品变旅游礼品。 “吃住行游”一体生产生活互融 作为西安市农业和旅游大县,蓝田先后取得一系列国家、省、市各级试点示范称号。2012年5月,蓝田获批成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2016年,获得“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称号。这些称号成为蓝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引擎,也为进一步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先行先试经验。 深度挖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内涵。以县域内资源为依托,牢牢把握资源的独特性、唯一性、稀缺性特征,进行重点打造和宣传包装,不断完善“吃住行游娱购”等旅游要素,丰富和发展了蓝田旅游品质内涵,凸显资源特色。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充分挖掘与农村、农民、农业以及与历史文化传承密切相关的资源,各类非遗展演、秦腔、舞狮、锣鼓等特色民俗文化表演吸引着广大游客交口称赞。 全面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依托县域资源,重点打造蓝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七大模式。一是现代农业园区型。依托市民农庄和现代农业园区,打造集农业生产、苗木花卉、大地景观、休闲观光、科普教育、体验参与等于一体的农业公园。二是美丽乡村型。借助新型城镇化、移民搬迁区、产业园区“三区合一”等手段,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美丽乡村展示型旅游产品。三是特色小镇型。以灞源、葛牌等为代表的古镇、古村落为载体,打造文化体验、历史怀古等方面旅游产品。四是民俗风情型。以蓝田民俗风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为核心,开展影视观光、民俗体验、非遗文化展示等类型旅游产品。五是农事参与型。结合农业生产特点,注入体验型、娱乐型、休闲型元素,在正常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展观光、休闲、采摘、购物、品尝、农事活动体验等活动。六是特色民宿型。依托旅游景区周边的乡村,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配套,形成融住宿、餐饮、观光、休闲、运动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休闲农庄度假型产品。七是创客小镇型。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各种功能性文创客创、健康养生产品,如森林氧吧、户外运动等。 积极培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市场。凸显特色,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以各镇、村核心资源为依托,按照“异类资源精品化开发,同类资源差异化开发”的理念,打造“一村一景”,实现错位发展。 建立健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县城、核心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印发旅游地图,设立旅游服务热线和投诉热线,推出全域旅游标识和导视系统,搭建旅游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大力培养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用人才。积极开展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涉农、涉旅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合作,选派有培养价值的骨干人才到高校学习深造,加强本地人才的培养。利用现有县域职业教育培养体系,针对农村从业人员组织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技能培训,提升农村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