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战尤酣,“陇上江南”焕新颜 ——甘肃陇南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工程纪实 本网记者 孟德才 全市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从130.47万人减少到4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53%下降到16.5%,这是甘肃省陇南市从2011年到2016年底脱贫攻坚交出的一份靓丽答卷。 山大沟深、层峦叠嶂,是陇南地理区位的真实写照。2011年,按照国家贫困标准,陇南全市9县区整体被纳入国家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是甘肃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近年来,陇南市将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提出了“433”发展战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后发赶超”的发展理念,着力打好“电商扶贫”、“旅游扶贫”、“金融扶贫”等扶贫品牌,趟出了一条独具陇南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 如今,走马陇南大地,看扶贫巨变:一条条宽敞的水泥路环村绕野,一座座整齐的村舍拔地而起,一家家电商服务点、一间间农家客栈相继投入运营------这一幕幕场景正是陇南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役后,“陇上江南”焕发的新面貌。 “电商+”引人才回流,小山村对接大市场 在陇南,“把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成网络里的近在咫尺”这句口号正在成为现实。 2014年底,陇南市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电商扶贫试点市,陇南先后在9县区1365个建档立卡村中选择确定了750个贫困村开展电商扶贫试点工作,获得了“2015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2016年,在全国电商扶贫论坛上,陇南市被授予“全国电商扶贫示范市”荣誉称号。
图为成县镡河乡镡河乡农村淘宝服务点。一批批进城青年纷纷返乡,化身“村淘合伙人”“电商专干”,改变了自身命运,也带动了乡民致富。孟德才摄 之前一直在兰州打工的乔美霞,听说家乡电商扶贫搞得如火如荼,厌倦了在外漂泊的她选择了回乡创业。2015年8月31日,陇南市成县镡河乡潭河村农村淘宝服务点成立,陶美霞成为了镡河乡第一个“村淘合伙人”。 “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帮村民代购代销,把城里东西买进来,把村里的东西卖出去。贫困户是我们村淘服务站的直接供货商,保底收购,确保贫困户利益不受损。”据乔美霞介绍,村淘服务站与150家贫困户签订了带贫协议,优先高于市场价收购他们的农产品。截止目前,已有136户脱贫。 成县镡河乡建村村民段国强是电商创业的另一个典型。2014年,曾做过搬运工、保安的段国强返乡开办了“成县农民小段”网店,2016年全年销售额达260多万,累计为贫困户、留守妇女等提供就业岗位1200人次,实现了从一个农民工到优秀网商的华丽变身。“今后打算建立一个加工厂,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以提高附加值。”段国强说。 “电商扶贫将陇南藏在深山里的农产品与外界大市场对接起来。抓住了市场需求这个导向,县域经济发展就找到了转型的新引擎。” 据文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刘瑞稳介绍,过去陇南只有核桃、花椒、木耳等为数不多的网货,目前已开发网络适销产品1100多种,认证“三品一标”产品220多个,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壮大。 陇南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用好政府推动这一“有形的手”,探索出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协会运作、微媒助力“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截止目前,全市网店总数达到近1万家;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46亿元,累计达到64.59亿元,新增就业17522人,累计达到7.18万人,电商扶贫对贫困群众的人均收入贡献额达到620元。 美丽乡村家门口就业,留住乡愁又富乡民 走进陇南市康县长坝镇花桥村,平整的乡村道路、鳞次栉比的房屋、从村中穿流的江水……游历其间,宛如置身江南。
图为康县长坝镇花桥村一景。青山绿水交相辉映,一群孩童在过河的石柱间跳跃,诗意盎然。孟德才摄 今年30岁的卯张辉是花桥村第一批开办农家乐的店主之一。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喜气洋洋地招呼客人。卯张辉告诉记者,2014年以前他一直在外面打工,年收入不到2万元。2015年,卯张辉返乡开起了农家乐,日子变得红火起来,2016年仅农家乐这一块,年收入就能达到近20万元。 “如今,我们村几乎没有人在外地打工,大家看到家乡变得这么好,都回来创业了,不仅能够照顾老人孩子,还能在家门口赚到钱。”谈及未来的规划,卯张辉希望能扩大农家乐的规模,带动更多乡民致富。 卯张辉之所以能够实现家门口就业,与整个村庄的大变迁密不可分。谁曾想昔日里“交通靠走、通讯靠吼、治安靠狗”的穷山沟,如今变身为集“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甘肃省乡村旅游培训基地”等荣誉于一身的国家4A级景区。村庄有足够的魅力吸引游客,农家乐才能持续运转。 据长坝镇党委书记杨寿松介绍,花桥村采取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司化经营、贫困户参与、整体带动”的乡村旅游发展方式,探索出三种有效经营模式,分别是贫困户投资旅游项目获取收益带动脱贫模式、“龙头企业+产业+贫困户”带动脱贫模式”、“支部+协会+贫困户”带动脱贫模式。 杨寿松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花桥村全村6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40户均从扶贫互助社借款5000元,向旅游项目及旅游产品经营户投资,每年每户贫困户可获得500元的稳定收益。 花桥村是陇南市开展旅游扶贫的一个缩影。像花桥村这样的美丽乡村,陇南还有很多,比如巧打白马人民俗文化特色牌的文县铁楼乡草河坝村、主推田园风光和仁义礼智信传统文化的康县王坝镇何家庄村------ 旅游扶贫让乡民们既留住了乡愁,又摆脱了贫困。近年来,陇南启动实施了“百村千户万床”工程,在基础条件、旅游资源较好的125个村打造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2015年全市率先打造了9个示范村(每县一个),通过示范带动全市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不仅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而且增加了农民就业率,探索出了一条贫困山区旅游脱贫之路。 盘活农村沉睡资产,打造富民增效的“金蛋蛋” 初夏时节,伴随着微微细雨,记者来到西和县广鸿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见到一派忙碌的景象:一批身穿红色工作服的女工分列两旁,在熟练地分拣中药材半夏。
图为西和县广鸿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一群女工在分拣半夏中药材。金融扶贫,盘活了农村沉睡资产,诞生了一批富民增效的特色产业。孟德才摄 “半夏可是我们西和的‘金蛋蛋’,种植收益高,一亩地纯收益在一万元以上。”该合作社董事长鲁马成告诉记者,自己以前是个半夏种植户,2012年成立专业合作社,因为资金短缺,中途创业失败。 2015年底,西和县被列为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着力解决“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鲁马成抓住了先机,在征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原承包农户同意的前提下,以流转所得的600余亩土地经营权为抵押,获得1400万贷款,合作社得以重获生机。 “多亏了这笔贷款,不然合作社不会发展到如此规模,金融扶贫真是惠民工程。”据鲁马成介绍,合作社年产值达4600多万元,通过土地流转、融资分红、务工创业、统购统销、电商服务等5种模式,引领和支持周边中药材种植户及120户贫困户大力发展半夏、淫羊霍等中药材产业,支持58户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 西和县何坝镇安峪村的何德英趁着农闲来到广鸿中药材合作社打工。“我们主要工作是分拣半夏,工作比较灵活,随时可以来,家里有事,又可以回去。”何德英告诉记者,她家中有四口人,两个孩子都在上学,丈夫身体不好,自己在这里打工一年可以赚上两万多。 “农民除了土地和房屋,没有什么别的财产,只有把农村固有资产放活,才能增加他们的财产性收入,现在我们抵押的就是土地经营权,经营权入市流转变现,对农民增加财产意义重大。”西和县金融办主任雷玉玺说。 金融扶贫成功唤醒了农村沉睡的资源,一批批特色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蛋蛋”。截止目前,陇南市累计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63.7亿元,为全市13.1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富民产业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夯实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产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