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舰载机上看航母,就像看家一样”
2017年1月13日,由辽宁舰与多艘驱护舰组成的航母编队,顺利完成跨海区训练和试验任务后返航,停靠青岛某航母军港。本次远航,编队共搭载战斗机、直升机20多架,跨越渤海、黄海、东海,从台湾东部海域经过巴士海峡进入南海海区,累计航行5858海里,实现了航母编队走出第一岛链航行训练。跨海区开展航母舰载机战术训练、按航母典型作战编成组织全要素、全流程编队整体训练等多项历史性突破,海军少将陈岳琪是航母编队司令员。
记者:您这一路上,有没有睡不着觉的时候?
陈岳琪:经常性的,尤其是重大任务来的时候,真是睡不着觉。
航空母舰是一个国家海军实力的象征,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因此,此次辽宁舰编队的远航举世关注。尤其是2017年1月2日,辽宁舰编队在南海海域训练,更是各界关注的热点。这一天,天空中的云层很低,不属于飞行的好天气,但舰载机飞行员要在辽宁舰上展开起降训练。
记者:云低意味着什么?
张叶:云低的话,我们就要改变着舰方式。
记者:怎么改?
张叶:不用目视着舰,用仪表着舰。
记者:区别在什么地方?
张叶:你没出云之前,你没看到航母。
记者:完全是数字告诉你?
张叶:得数字,严格按数字来飞,飞到直到出云看到航母。
当天上午,航渡在预定训练海区的辽宁舰开始放飞歼-15舰载战斗机,在航空保障人员的引导下,歼-15舰载战斗力进入中甲板起飞位,随后,止动轮档和偏流板迅速升起,加力、放飞等手势指令的下达,歼-15舰载战斗机迅速从辽宁舰滑跃升空。这是执行跨海区训练和试验任务的辽宁舰编队,在南海某海域一系列训练课目之一,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参谋长张叶,是那天起降训练的第一个飞行员。
记者:因为你毕竟是一个指挥层面的人,为什么要真正地第一个进行飞行?
张叶:我想的话,要给大家做个榜样。
记者:带这个头会起到什么作用?
张叶:会给大家信心,这种条件下能飞,我会飞完之后告诉他们,应该怎么飞,这样的话,他们就会准备得更细,飞行得更安全。
与渤海、黄海和东海相比,南海海域水文气象条件更加复杂加之连日来受冷空气影响,训练海域海况较差,身处排水量数万吨的辽宁舰都能感到明显的摇晃,这给舰载机起降训练带来了诸多挑战,伴着起飞助理标准的放飞手势,一架架歼-15舰载战斗机滑跃起飞冲向云层低垂的天空,中国南海上空首现“飞鲨”身影几分钟后,张叶和战友们开始返航。
记者:在这个舰载机上,从上往下看航母,那是一种什么感觉?
张叶:就像你离开太久了,回到家的感觉,看到家了,飞机在空中的燃油,它是有限制的,我要尽快,按照时间节点能找到它,找到它,我才能安安全全降落在航母上,这种感觉就像离家久的人,回家之前远远一望,看到我家在那儿。
记者:他说离航母越近,他这种回家的感受就越强烈,这个你们在舰上,能不能体会到?
陈岳琪:我们也一样,飞机出去了以后,心里面始终也是放不下心的。
记者:你比如说航空母舰和旁边的这些驱护(舰),还有天上的飞机,彼此之间,会有情感上的联系和体会吗?
陈岳琪:这个肯定更多表现在,我们配合上的默契,我们有一句话,叫我们舰艇的同志,你要知道,不要忘了,我们这个舰上有机场有跑道,飞行的同志,你也不要忘了,你这个机场跑道是在舰上,大家都去换位思考,互相增进理解,不断地加深融合。
虽然海况恶劣,张叶和战友们还是稳稳地把舰载机停在了辽宁舰的甲板上训练。当天,编队周密制定训练方案,深入做好风险评估,适时调整训练计划,在各部位的精密协同下,顺利进行了多个架次的舰载机训练,为航母编队战斗力形成积累了重要经验。与此同时,辽宁舰编队还在南海海域进行了多个项目和多型舰载直升机的训练试验任务,进一步提升了舰机融合水平,锤炼了编队协同指挥能力。
记者:作为一个编队,编队之间,还是有一个所谓的协同作战,您在指挥的过程中,对您来说是难的地方?
陈岳琪:我举个例子,我的目标有一艘舰艇,我们要把它打掉,你是用什么去打,我有可能需要,出动我的舰载机,同时可能还需要,用我的水面舰艇,这个两者之间就有一个协同,多方向不同角度,对这个目标实施打击。
4年间辽宁舰连续取得重大突破 已具备作战能力
作为我国的第一艘航空母舰,从2012年9月正式交接入列到此次成编队出岛链跨海区训练和试验,辽宁舰仅用了短短4年时间。4年里,官兵们出色完成了上百项科研试验和歼-15舰载战斗机着舰起飞等训练课目,并连续取得重大突破,辽宁舰也由最初的训练试验舰一步步成为了一艘具备作战能力的水面舰艇。
记者:航母编队,它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的时候,它才能有条件有资格,去组建一个编队?
陈岳琪:首先航母本身平台训练要完成,所有的装备都完成试验。
记者:您所谓的完成试验,各个环节都能保证,能够使用的状态?
陈岳琪:能够使用,我们训练是分为几个层次,个人能力的训练,和整个舰平台的训练,比如说航行,你要能跑,第二个,我的飞行保障的训练,还有就是特殊情况,舰上的一些情况,我能够处置。
记者:母舰得具备这种硬件条件?
陈岳琪:对,单舰能力具备了。
记者:所谓舰队就是它需要有一个组合?
陈岳琪:我们讲的叫一类舰,这个一类舰就是能战的舰,也就是说经过所有课目的训练以后,能够参加作战了,具备这个能力了,我才可以加入到航母编队中。
记者:您作为指挥员,越能够及时配足这些要素越好,但是不得不等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陈岳琪:这个心情大家都是一样的,期盼着我们国家航母,能够早日形成战斗力。
这里是某舰载航空兵试验训练基地。2012年,时任海空雄鹰团副团长的张叶被选中进入舰载航空兵部队,担任战斗机团团长。那一年,张叶40岁,从以前的飞歼击机到飞舰载机,张叶面临着选择。
记者:当时是一个什么机会?
张叶:舰载机部队要组建,需要飞行员,也需要飞行领导和骨干,来组建这支部队。
记者:当时你会意识到,又要换飞机了?
张叶:又要换飞机了,又要脱层皮了,首先你要学这型机的,大量的飞行理论,原理知识要学,然后面临着舰载机的飞行特性,它跟陆基飞行不一样。
记者:完全不一样?
张叶:完全不一样,它的着陆方式完全不一样,也听说过面临的风险更大,想着去了,可能又有很多年,没有好日子过了。
记者:机遇摆在那的时候,对你有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和诱惑?
张叶:作为一名飞行员,说实话,就是想挑战自己的极限,就像拳击手一样,他不挑战泰森,他不打败泰森,他不算一个好拳手,
作为战斗机飞行员来说,我必须要飞国内顶尖的飞机,这是我飞行员的梦想。
2012年11月,“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戴明盟等多名试飞员,在辽宁舰入列。仅仅两个月后,驾驶歼-15舰载战斗机成功在航母上进行阻拦着舰和滑跃起飞,给张叶极大鼓舞。
记者:真的到了这个部队之后,你看到的,你体会到的,你飞行中遇到的这个风险,和你想象的一样吗?
张叶:首先没想到风险,想到的还是一种荣誉,感觉到舰载机太帅了,这种飞行方式太酷了,首先我们前面有几名试飞员,在摸索着舰训练的方法和路子,我们是后面被选来的,他们在前面摸索,天天看他们在那训练,觉得舰载机飞行员,真牛。
舰载机飞行精准度要求极高 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
在舰载航空兵部队,张叶不仅仅是团长,还是一名舰载机飞行员。舰载机飞行员,与一般飞行员的区别在于,需要飞行员在复杂的大洋环境下完成正常起降,而且大洋上的航母是运动和颠簸的。所以,舰载机飞行员的素质和技术要远远高于一般飞行员。虽然张叶已经做好了脱层皮的准备,可是等待他的不仅仅是脱层皮这么简单。
记者:最艰难的是在什么时候?
张叶:最艰难就是在起步初期,飞这个飞机,它的精准度要求非常高,航母甲板,它只有正常跑道的十分之一不到,宽度正常跑道的一半都不到,而且着舰点,它就是四根索缆,36米的范围,左右两米,要每次把飞机都很准确,落到这个点上,这种要求是非常高的,那么要达到这种精准度,有时候说实话,就像是对人的一种心理上的折磨。
记者:怎么理解?
张叶:需要成百上千次练,航空的燃油也很贵的,飞机的使用,付出的代价很多怎么办,我们就使地面的模拟机训练。
辽宁舰在等待着舰载机能早日上舰,而舰载航空兵部队把训练日程、训练课目都严丝合缝制定好了,如果张叶和其他飞行员不能按时按量的完成计划,他们都有被淘汰的危险。
记者:但谁都知道,动找动难度是很大的,更何况你们还有速度,在速度的情况下,动找动那就更难了?
张叶:就是磨人心,折磨人,一个问题如果说,你带着问题,克服不了它,这是非常折磨人的,你找不到办法突破它的时候,这时候非常折磨人的。
记者:你遇到过吗?
张叶:遇到过,等你把这个问题突破了之后,技术上有一个小小的进步,感觉自己很愉悦,等到飞的时候,外界的环境变化了,因为飞机在空中,它会受外界干扰,一变化问题又露出来了,又有新问题蹦出来了,那怎么办,又要想办法去克服。
“刀尖上的舞蹈”,被用来比喻舰载机飞行员在空间极度有限的航母甲板上着舰的高难度和高风险。世界范围内舰载机的训练代价都非常高昂,美国海军从拥有舰载机到今天已经牺牲了上千名飞行员,前苏联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航母时也付出了150多位舰载机飞行员的生命。
张叶:舰上最大的风险就是安全,刚才说的环境很恶劣,甲板面很小,而且要求很高,你要说出现安全的,有可能损失的,不是一架飞机的问题。
记者:不是你自己的问题?
张叶:不是你自己,也会危及到舰面好几千人的生命安全,所以说必须要准。
记者:但是你告诉我,这个过程对你来说,艰难反映在什么地方?
张叶:这种煎熬,别人排解不了,给你排解不了,只有靠你自己,没人能帮你,因为什么,即使别人帮你跟你讲的,没有变成你自己的东西,它就不是你的,你就领悟不了,那时候还是要靠自己琢磨,走路都在琢磨这些东西,等到问题克服的时候,自己心理上的压力,一下子减轻了,说白了也成熟了一点点,也放松了一点点。
记者:磨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对心理素质塑造的一个过程。
张叶:一个塑造的过程。
就是在反复的心理素质的塑造过程中,张叶他们完成了所有考核,开始在辽宁舰进行第一次起降试验。
记者:第一次上舰,你还记得自己的那种心理状态吗?
张叶:因为在陆基训练的时候,所有的LSO(着舰指挥员),已经认可了我的技术,我就相信我能上舰。
记者:还记得第一次吗?
张叶:记得(心态)很平和,我就是按陆基怎么飞的,我在舰上就怎么飞。
记者:第一次上舰,而且第一次平稳地挂索的时候,那种心情是什么样的?
张叶:等挂上索以后,这个地方感觉有负载荷了,就是后面索已经把飞机拉住了,当时的话,这种心态稍稍有一点变化,就是说我终于上舰了,有一点小小的激动,这个地方有一点小小的茫然,我要做什么,迟疑几秒钟之后。
记者:茫然,高兴糊涂了当时?
张叶:对,等到下飞机以后,有很多人在迎接我们,捧着鲜花在迎接我们的时候,那种激动,不知道说什么好了,那时候高兴得。
记者:众星捧月可能就是那种感觉了?
张叶:对。
记者:但是那是你付出了多少才?
张叶:通过自己的努力,我终于得到了回报这种感觉。
在探索中前行 辽宁舰实现质的飞跃
几年来,海军舰载战斗机飞行员自主培养体系日趋完善,一批批飞行员面对困难锐意进取,挫折面前勇于攀登,地面苦练、空中精飞,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从一名普通飞行员向航母舰载机战斗员的成功跨越。作为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也在探索中不断前行,他们首先完成辽宁舰单舰的管理保障建设,又摸索出了与编队属舰的协调作战指挥模式和协同程序。
陈岳琪:这个就是升降机。
记者:这个飞机开过来,然后就进机库了?
陈岳琪:进机库,下去进机库,飞机从机库出来以后,放到这个平台上再升上去。
如果把航母比作一个人的话,舰载机就是航母的拳头。如何过好舰机融合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辽宁舰逐渐改变了原来陆基保障的思维,从加油、飞机甲板弹药危险源的控制、转运舰载机,都是从实际中摸索出来的舰机融合有效方式,例如,为了更安全地实现舰机融合,当年被称为“走你”,火爆全国的“航母style”,已经被改进。
陈岳琪:主要是我们考虑到,引导员离这个飞机很近,也就是两三米的距离,飞机起飞的时候,它这个尾流喷过来,焰,包括高温的气流对他是有影响的,所以我们现在是做了一个动作,叫三点支撑,原来是两点支撑,现在是三点支撑,这个手撑下去以后,这个头还要往下低下来,主要是防护。
记者:谁做的改变?
陈岳琪:这个是我们自己琢磨出来的,就是为了防护,这个起飞助理他非常关键,一下蹲,一曲身子,手一指,这个动作很简单,这个起飞助理,他工作必须是要非常精准,不能出任何一点差错,他在几秒钟之内,要跟他下面有七个人,有七个操作手,要观察他们,包括飞行员,要观察他们的动作,是不是都做到位了。
记者:他要看七个人?
陈岳琪:七个人,大约有十几项项目需要检查。
记者:航母姿势的黄马甲,是最终引导他起飞的那个?
陈岳琪:最终一个手势,起飞,这个起飞,飞行员首先要通知他,这个岗位上这个时候,他飞行员关键有两个动作,一个动作他是开加力,飞机它有两个很关键的,一个是要把轮子挡住,轮子挡住以后,我就开加力,相当于我们这个汽车,踩着刹车加油门,但是开加力时间是有限制的,不能时间太长,为什么它这个尾焰,喷出来的尾焰温度很高,1800度,时间长了以后,有可能把我后面偏流板烧坏,这个起飞动作,加力大概是几秒钟以后,飞行员有一个动作,给那个起飞助理,这个时候,他就知道他是可以起飞了。
四年过去了,辽宁舰从最初的单舰动力适应性测试训练,到被全国人民竞相模仿的“航母style”舰载机起降训练,再到现在的航母编队出岛链训练,这对于严重缺乏经验、从零开始学习航母作战的中国海军来说,无疑是个质的飞跃。2016年12月15日,在渤海某海域,海军组织航母编队进行了实际使用武器演习,共动用辽宁舰等各型舰艇数十艘、飞机数十架,发射空对空、空对舰和舰对空等多型多枚导弹,这次演习探索了航母编队演习演练组织模式,检验了航母编队及舰载战斗机训练成效,是航母编队又一重大跨越。5天之后,也就是2016年12月20日,航母编队再次解缆起航,驶向更远更深的大洋。
记者:这次等于是要出远门了,气候条件方面的准备,我虽然不懂,但是我知道冷热变化,对船肯定是有影响的,这个你们怎么做?
陈岳琪:冷热的变化,包括大风浪的航行,这个对我们的整个编队,就是个考验。
记者:它的这种海况变化,会给你们带来什么影响?
陈岳琪:这次是碰到大风浪了,感受就很深了,舰艇操纵的时候,我们飞机搞调运,恐怕要选择了,要选择顺着浪,或者顶着浪,压着浪,保证我这个调运的安全。
陈岳琪所说的风浪,实际上是深海当中的浪涌,浪涌的出现不仅影响辽宁舰的操控,更影响舰载机的起降。2016年12月24日,航母编队在东海某海空域开展全要素训练和试验任务。多批次歼-15舰载战斗机,从辽宁舰飞行甲板起飞升空,开展了空中加受油、空中对抗等多项训练任务,但是,东海的风浪,也让所有编队成员不得不提高警惕。
张叶:比如说我们在着舰的时候,船不稳,它不是很有规律地在那摇动,浪大,它摇得快一点,摇的量大一点,浪小,摇的量小一点,但是在着舰过程中,我不能看着规律来指挥它,只能说我要决定它,控制它,过舰尾的时候高度是安全的。
记者:赶上什么就是什么了?
张叶:对,赶上什么是什么,我要告诉它,我要控制,指挥控制这架飞机,告诉他,你过这个舰尾,保持高度过舰尾是安全的,就行了。
记者:但万一你看到的时候,它晃的量小,但是人家着舰的时候晃的量大了,或者说正好反过来,你怎么去调试?
张叶:以静制动,首先我不能说船在动,我飞机还在蹦,飞机在空中,也是略微在那变化,船在大海里面也是略微在变化,两个略微的变化,至少要控制一个,飞机不能动,那么船在动,它不是始终在那朝一个方向动,它有往复运动。
从渤海、黄海到东海,航母编队边航行边训练,探索合成化、体系化、实战化的组训方法,开展了全要素的舰机融合和航母编队协同指挥训练。航渡途中,航母编队还组织了海上补给训练。2016年12月25日清晨,辽宁舰编队驶入宫古海峡宫古海峡又称宫古水道,是一条连接中国近海与西太平洋的重要海上航道。
记者在辽宁舰舰艏前方看到,导弹驱逐舰长沙舰和郑州舰依次排开,导弹驱逐舰海口舰、导弹护卫舰烟台舰分居两翼,导弹护卫舰临沂舰殿后,航母编队以屏卫队形通过宫古海峡这一国际水道,第一岛链以外的海域对辽宁舰而言是陌生海域,海况和其它环境也比在岛链内恶劣得多。辽宁舰各值班战位井然有序,当更的舰员平静地坚守战位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连续航行,编队抵达太平洋海域,继续开展后续训练和试验。
2016年12月29日晚,官方发布了辽宁舰编队远海训练的最新消息,中国航母编队在远海大洋纵横驰骋的画面首次公开。在2017年即将到来之际,这气势澎湃的编队画面,给了国人很大的鼓舞。而在这一天,辽宁舰上官兵们也为2017年的新年做着他们的准备。辽宁舰上数千名官兵,虽然,舰上有十个餐厅,可供数百人同时开饭,但是依然不够用,辽宁舰组建之初,就着力解决这个问题。
记者:航母上面2000多人,就是一个小社会了,咱不说别的,就说这个吃的问题,各方面生活的问题,怎么解决?
陈岳琪:我们确实,一开始的时候就是一个大难题。
记者:一开始难在哪儿?
陈岳琪:一开始运作起来就乱套了,2000多人 ,一拉铃大家出操,你往哪儿走,通道都堵住了,后来大家不断研究摸索,提出来一个叫分流错峰,把这个权利下放,分流错峰什么概念,工作,休息,值班,就餐,大家都分开。
舰上餐厅
1月12日清晨,辽宁舰编队通过台湾海峡,继续开展后续任务。在台湾海峡航渡期间,辽宁舰及编队各舰艇科学组织,精心操纵,严格按照大型舰艇通过海峡的要求,加强值更执勤,确保了航渡安全。
记者:面对外军,如此密集监视的时候,我们的心态是什么样的?
陈岳琪:我们来讲,一个是正确处置,同时我们要第一时间,要发现你,警告你,这个对我们来讲很重要,要让他感觉到你在这里存在,我是知道的,真打仗的时候,这个距离上,我不可能让你接近到这么近,我的武器,我完全可以够得着你的。
经过台湾海峡后,辽宁舰一路北上,最终安全驶抵青岛母港。5858海里,陈岳琪、张叶以及所有编队官兵完成了这一任务艰巨,意义重大的远航,开创了我航母编队首次跨多个海区开展舰载战斗机战术训练,首次按航母编成组织全要素全流程整体训练,首次构建航母编队远海作战指挥体系和保障体系,为辽宁舰进一步形成战斗力打下坚实基础。
记者:从您自己的角度出发,作为一名普通的军人,因为这次中国的航母编队出海,在世界上,也是有各种各样的评论?
张叶:有时候外界是过度地炒作,但作为我们来讲,国防力量增强了,作为一个大国,我必须要有一种自信,我现在有这个能力了,我就要给你展示,我能走出去,但是我们不是好战者,我不是主动去挑事儿,我是在正常地进行例行性的训练和试验。
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辽宁舰,它的装备是人民海军从近海到远洋的标志,新的一年辽宁舰仍将承担着大量的试验训练任务,它也将为我国后续航母的研发建设装备提供宝贵的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