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北京 • 正文

农民日报记者:在这里融入乡土中国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刘飞

  在这里融入乡土中国

  ——《农民日报》记者李朝民“双百三同”蹲点邵阳县郦家坪镇罗汉村侧记

  6月2日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沉下心、挖故事、看变化》专题节目,聚焦中宣部专题部署的“精准扶贫、蹲点调研——百名记者进百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采访背后的故事。其中,蹲点邵阳县郦家坪镇罗汉村的《农民日报》记者李朝民深情帮助光棍汉邓再良改变思想、光荣脱贫的故事,为农村大地带来满满正能量。

  倾力助光棍汉脱贫

  罗汉村是邵阳县东部最边远的贫困村,交通闭塞,全村现有人口3150人,未脱贫人口达103户368人。被葱郁丛林拥抱的罗汉村,农作物以水稻、玉米、油茶等为主,林木以松、杉为主,尽管鸟鸣山幽、蛙声一片,但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淬炼,并不容易。

  今年5月1日,李朝民放弃假日,从北京飞抵邵阳,来不及休息就背上行囊,随车翻山越岭赶赴罗汉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从进驻罗汉村第一天起,李朝民就把自己当成罗汉村里的一分子,驻守基层,甩开膀子,把自己真正融入乡土中国,由记者变成扶贫工作者,与村民一起寻找脱贫的好办法,展现村里脱贫精气神。

  光棍汉邓再良思想懒惰,加上身体差,沾染了不良习气,村民私下都叫他“二逛子”“懒汉子”,将他视为罗汉村精准脱贫最难啃的“硬骨头”。李朝民在一次走访中了解实情后,每天都去看望邓再良,与他交流思想,进行引导。李朝民发现邓再良有文化,技术不错,会种西瓜。在他与县乡村干部的帮助下,邓再良的思想悄然发生改变,割杂草、填土坑、洗衣服、擦桌子、清灶台、干农活……屋里屋外,与当初比可谓大变样。

  李朝民把邓再良的变化细节,告诉了邵阳县扶贫办主任朱绮华。按照设计,邵阳县针对全家有劳动力没有就业的,都会安排一个岗位,比如保洁员、护林员等,年收入在5000元至7000元之间。在李朝民的帮助,县扶贫办采取非常规措施,给罗汉村增加一个名额,让邓再良实现了就业。

  “我一定不会让李朝民老师失望!”邓再良表示,一要尽力把保洁员的工作干好,争取拿到奖金;二要扩大西瓜种植规模,增加种植收入;三要多挣点钱,将来讨个老婆,过上好日子。蜕变后的邓再良向村支两委写下了承诺书:在政府的帮助下,今年一定实现脱贫。我脱贫,我光荣!

  催发乡村旅游行动

  为摸清适合村域发展的好路子,李朝民为所在的贫困村开展“新闻扶贫”,除先后发表了十多篇有关罗汉村精准扶贫与脱贫的新闻稿件,聚力宣传推荐罗汉村的山山水水外,还在村支两委、农村党员、县乡驻村干部及村内乡贤、青年人群体中建立了“罗汉新村民”微信群,征集发展金点子,寻找精准脱贫好路子。很快,一场发展乡村旅游的行动在罗汉村悄然萌动。

  依托罗汉村境内的古桥古道、罗汉古寺、聚仙洞、向天岩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与久远历史文化传承,促成县交通、水利、旅游等部门帮助该村修通了3.9公里的联通环线公路,并筹划编制乡村旅游规划。与此同时,李朝民还请地方宣传部门支持,找来县里的民俗文化专家,深入挖掘罗汉村境内的文化旅游资源,整理编印了罗汉村的半板桥、罗汉寺庙、祁邵古道等人文历史精粹故事,为发展乡村旅游积蓄了文化底蕴。

  前阵子,李朝民在县旅游局与郦家坪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把村里的旅游开发与罗汉仙泉桶装水生产招商信息挂上了网。目前,已有三家公司前来开展意向洽谈。按照三年乡村旅游规划初步设想,罗汉村将利用芍药、黄花、丹皮、油茶等特色产业种植及境内岩洞、山林、水库、古道等自然人文景观,建成一个“四季花常在、岩洞别有天、山水农家乐”的乡村一日游目的地。

  “一次驻村采访,留下终身念想。”李朝民说,与山村父老乡亲同吃同住同劳动一个月,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虽然脸晒黑了、手磨粗了,但自己仍然感觉很值得,因为零距离融入了基层群众,融入了乡土中国。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17 人民品牌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