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大妈 民康社区居民治安志愿者 于志强摄
央广网北京5月5日消息(记者纪乐乐)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北京市西城区是北京的核心区之一,也是离党中央和中央国家机关办公所在地最近的区,特殊的区位让这里的党员干部群众有了一份特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们把这种责任和使命称之为“红墙意识”,并把“红墙意识”贯穿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在这里,“两学一做”不再是集中性教育,已经成为常态。
五一小长假刚过,北京市西城区环境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举办了每月一次的例行党员学习讨论,这次讨论的主题是“红墙意识”。在讨论中,不论是领导班子还是基层工作人员,发言都围绕工作中的责任和标准。负责拆除违建的工作人员李靖表示,拆违不光是改善环境,还要让人民群众满意,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一开始群众对拆违工作有一些不理解。(我们)通过拆违,确确实实将一些脏乱差的问题、一些居民停车难的问题、包括一些安全隐患都逐一排除了。现在通过拆违,全区增加的绿地有5万余平米。”
自“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西城区始终坚持把践行“红墙意识”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其中。西城区区委书记卢映川把“红墙意识”概括为三个方面——对党的绝对忠诚、自觉的责任担当以及工作中的首善标准,“红墙意识是西城区党员干部群众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探索形成的,我们在探索‘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过程中,把践行和不断强化‘红墙意识’作为西城党员合格的一把尺子,作为西城党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的具体体现,进而推动‘红墙意识’成为全区的集体意识和自觉行动,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开展。”
在中南海周边环绕着一道长约5公里的红墙,红墙内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办公区,红墙外则是老北京传统的胡同居民。在西城工作的党员干部,既要服务中央,又要让周边的人民群众满意。
这给在红墙边工作的党员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红墙意识”在他们的工作中就成了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好的服务。
西长安街大街准物业保洁新模式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有着“神州第一街道”美誉的西长安街街道也不可避免的患上了“大城市病”,违法建设、背街小巷环境脏乱等现象层出不穷。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让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居民以及来这里旅游的中外游客能够感受到幸福,西长安街街道整合有限的资源、引入市场机制,推出了开放式街区准物业管理模式。西长安街街道办事处主任桑硼飞介绍,市民可以通过手机APP直接享受区域内的家政服务、志愿服务和为老服务。解决了地区资源再利用的问题,空间狭小的问题,特别是很多服务线上线下在一起叠加,让生活性服务业更高端、更职业化,走入群众家庭。
头发胡同,地处新华社以北,实验二小以东,距离长安街一步之遥。因为在大片平房四合院环抱下,看起来像头发丝而得名。据金融街街道办事处主任宫浩介绍,这片区域以前道路两边几乎停满了车辆,有很多的七小业态,环境秩序非常乱。在有限的空间中,如何既能改善环境,又能保障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给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障周边居民的停车问题,他们在佟麟阁路中段建了一个可以停放55辆车的立体停车库;在宣西大街和闹市口大街拿出了60个收费车位,低费向老百姓开放;同时将新文化街也施划上了停车位,基本上可以保障周围居民的停车问题。
为了就地解决居民的实际问题,基层干部每个人负责一条街巷,街巷长的联系方式在街巷的醒目位置张贴。金融街街道计生办主任张莉负责佟麟阁路,每天完成好本职工作之后,都会到街上走访、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