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人民品牌网
安徽省定远县
依靠“两只手”创新小型水利建管机制
安徽省定远县位于安徽省东部,地处江淮分水岭区域,以岗丘为主,缺水易旱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产权有归属、管理有载体、运行有机制、工程有效益”的目标,大胆探索实践,依靠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创新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方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创新投融资机制,坚持实行“一金一费”和“两权抵押贷款”相统筹。在投资机制上实行“一金一费”,即水利建设奖补资金和工程管护补助经费,按照“先建后补、多干多补”的原则,以工程决算价的2/3直补社会投资主体,解决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护资金问题;采取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和考核奖补相结合的方式,财政每年拿出8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小型水利工程管护。财政资金的引领,充分调动了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的热情,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完成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资3.68亿元,吸引社会资金1.45亿元。2015年,定远县通过制度创新,把原本的公益性设施变身为经营性资产,积极开展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和使用权抵押贷款工作,吸引金融资本投入水利建设。截至目前,金融部门共向34个投资主体发放小型水利工程抵押贷款2080万元。通过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形成了社会投资建设小型水利工程、小型水利工程融资助推建设主体经营发展的良性循环。
创新管护机制,坚持发放“两证一书”和“政府购买服务”两促进。一是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原则,发放所有权证、使用权证、管护责任书,落实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截至目前,共发放“两证一书”2449份,规定财政投入的2/3所有权归乡镇或村集体,其余1/3所有权归投资人,投资人取得工程使用权并承担管护义务。二是对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行打捆招标,交由专业化公司负责管护,年底经验收合格发给管护经费,并对自主建设主体管护直接进行精准补贴。
创新建管模式,坚持“泵站串塘”和“建、管、用”相统一。为有效解决水利死角,定远县根据地形、地貌和水系特征,探索出一个“泵站+压力管道+数个塘坝(水库)”的“泵站串塘”建设模式,把星罗棋布的沟、渠、库、塘等水体和农田连接贯通,形成多个1000-3000亩的小灌区。由于“泵站串塘”工程投资大,主要集中在当地有经济实力、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手里,这种建管模式把农田水利工程的投资者、建设者、管理者有机统一,解决了“建、管、用”分离问题,既解决了治水难题,又实现了互利共赢。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泵站串塘”工程140处,其中2015年新建58处,计划3-5年时间通过“泵站串塘”将全县中小型灌区逐步串通。
创新服务机制,坚持“三员”和“四级”基层水利便民服务体系化。小型水利工程从规划建设到管理都需要完善的基层服务体系作支撑。定远县按照“健全职能、完善机制、加强管理、提升服务”的思路,重新优化整合,着力构建以“中心站水利员、村级水管员、用水协会会员”的“三员”为主体,以县水利部门指导、乡镇水利中心站负责、村水管员配合、农民用水者协会参与的“四级基层水利便民服务体系”,成立6大水利水产技术服务中心站,并统一配备了办公设施、专业仪器设备等。同时积极搭建水利公共资源信息交易平台,出台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使用权流转交易办法,为众多的资源关联方提供便捷交易服务。
自开展水利改革以来,全县累计完成4858口塘坝扩挖,更新改造178处4283千瓦的农村集体泵站,清淤258条676.2公里的沟渠,全县新增和恢复有效灌溉面积26.3万亩,有效灌溉率由原先的61.4%提升到72.5%,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业灌溉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