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润洲:
共享单车抓住了市场需求的“痛点”,在此基础上赢得了用户和资本青睐。接下来,需要继续解决用得“好不好”的问题。任何成功的服务型企业,核心都应是用户的体验好感度,一个成熟的资本体系内,这样的企业会赢得更多投资,也会得到政府更有力的支持。
牛瑾:
分享经济是新生事物,而且发展速度极快。在分享经济面前,传统的监管手段很难发挥作用。这也就意味着监管必须“小步快跑”跟上新业态。以共享单车为例,相关部门可以兴建自行车停车设施,为共享单车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各地也可以修改完善公共自行车管理办法,将共享单车纳入其中,在促进规范管理的同时,也为相关部门提供执法依据。
任远:
在制度管理上,对于自行车要有更加精细化的标准和规定;在空间资源上,应该及时对城市空间的资源配置进行重新划分,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合理提高交通空间使用的弹性。空间安排方式,并不一定是0和1的关系。提高空间运行效率有很多办法。比如,人行道路和机动车道路的重新划分,对自行车较多的地铁站进行空间的重新划分;比如加强弹性,有些人行道路可以允许自行车通行;还比如让自行车立体式停放。
谭敏:
对于政府来说,除了对共享单车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管之外,还要看到,共享单车相当于现有城市公共自行车的升级版,具有公共交通服务的功能。那么,在慢行公交系统的配套上,应该主动作为,实现对共享单车的共治共管。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快解决停车位少和单车道不足的问题,以减少大量共享单车对城市管理造成的压力。在这方面已有他山之石,比如,巴黎市政府为了促进Velib公共自行车的发展,取消了巴黎市区4000个汽车停车位用以建立公共自行车站点,并且为防止小汽车停在非机动车道上,在大部分街道均设有护柱。
张维东:
现在商圈附近大多规划了停车区域,但居民区附近停车区域略显不足,这些区域作为市民的重要出行起点和终点,不规范、不整齐的共享单车停放现状,反而让市民出门就“遇堵”。另外,考虑到现在的商圈、综合体都有多个出入口,这些区域的停放区域也应该进行适度的调整和扩充,这样既能方便市民出入商场,也能让市容更整洁、交通更顺畅。
------
陆磊:
做好金融风险防控,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以治标,积极稳妥防控重点领域风险,清除风险扩散蔓延的引爆点,包括严控企业和政府部门债务过快上升,稳妥推动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严防房地产金融风险等;另一方面要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以治本,统筹用好各类政策工具,有效发挥逆周期调节和防范跨市场风险传染的作用,着力防控金融市场和资产价格泡沫。
赵海均:
十几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到目前的僵局,是因为长期以来楼市政策是碎片化的,没有明确的主导方向,是顺着经济周期和宏观调控节奏一路走过来的。中央明确“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说得非常好。若能变为现实,说明中国已建立起可以让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也只有当“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变为现实,才意味着中国经济真正走出“L型”底部,实现成功转型。
蔡恩泽:
在市场制度尚不健全的时候,高送转这种不以业绩支撑为基础的利润分配形式,很容易与市场其他欺诈行为相互渗透,成为市场炒作的工具。一个纯属数字游戏的高送转概念被A股市场蜂拥追捧。这种乱象必须廓清。一段时间来,沪深证券交易所一封封“闪电式”问询函剑指高送转:送转比例是否与公司业绩增长相匹配、高送转相关信息披露是否充分、高送转预案是否与相关股东的后续减持安排有关、提供相应的内幕知情人信息等。这些问询的内容把高送转公司逼入了“墙角”。
皮海洲:
在大股东减持的问题上,只要从制度上加以完善,要做到防患于未然,也不是很难的事情。比如,目前大股东之所以能够清仓减持、超比例减持以及快速减持,问题就出在目前的减持制度对大股东通过大宗交易与协议转让的方式减持股份在数量上没有加以限制。在这个问题上,完全可以将大宗交易与协议转让的减持方式与竞价减持方式一并监管。规定不论是通过二级市场减持,还是通过大宗交易或协议转让减持,大股东等重要股东在三个月内减持股份的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一。这样大股东就很难清仓减持与超比例减持了。
张立:
面对“洱海最严禁令”,政府有责任推进,群众也有义务支持,但前提和基础是,应该让支持者和参与者明明白白的加入其中,而不是被动应对。大理证照不齐的客栈比重或高达70%以上。这就意味着这些经营者必须完善证照所要求的各种设施、措施,需要从业者必然的付出才行。洱海治理,必然离不开靠湖吃湖的从业者。让从业者知道如何去治污、了解治污成本,要远比从业者被动执行强得多。
莫开伟:
当前国有五大行利润增速下滑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另外还要看到,当前银行利润下降,还有传统存贷款利差收窄导致主营业务收入下降的因素。同时,这也是金融脱媒加剧及以互联网为轴心的新兴金融业态冲击的结果。利润增速下滑,加大了商业银行加快经营转型和调整经营战略重心的紧迫感。要想掌握未来经营竞争主动权,商业银行必须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向中间业务进军,加大中间业务新产品研发和推广力度,加快实施以“触网”为核心的金融改革和创新步伐,提高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