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美倩 通讯员 刘江涛 4月23日早晨6点,春风中依旧流转着淡淡寒意,河北省乐亭县马烧纸庄村的设施桃生产区却早已是一片忙碌。棚室里,桃农提着篮子采摘着成熟的鲜桃;棚室外,一筐筐鲜桃被分拣装箱;小路上,各家各户的电动三轮整齐地码放着成箱的鲜桃。 “要让北京人吃上当天采摘的鲜桃。”桃农马良东一边忙着装箱,一边告诉记者,“早晨4点就进棚干活了,要赶在8点之前把鲜桃摘完、装好”。 马烧纸庄村是远近闻名的设施桃专业村。2016年,全村设施桃总面积近2000亩,拥有各类棚室1000多座,每户桃农少则5座至6座,多则20来座。 过去,马烧纸庄村以传统种植业为主,收入单一。1998年,村党支部书记马晓波上任后,就开始带领村民寻求产业突破之路。 “那时候村里穷,能盖得起新房的家庭不多。”几经考察,马晓波看准了设施桃产业,并成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靠着辛勤努力获得了丰收。有了致富带头人,村民们快步跟上,设施鲜桃很快成为马烧纸庄的支柱产业。 上午8点半,载满鲜桃的三轮车陆续汇集到村址的小广场上,一辆深蓝色的载重货车打开了车厢围栏正在待命,一辆白色的客车也在一旁静候,桃农们聚在一起说说笑笑。 “装车!”马晓波一声清脆的吆喝,整个广场迅速忙碌起来,不到1小时,900箱鲜桃就装载完毕。 上午10点,整装待发的货车发动,桃农们井然有序地登上客车,和丰收的鲜桃一起向北京进发。客车上,有的桃农们讨论今年的收成和各自的种植经验,有的桃农则抓紧时间“补觉”。 谈到为何要到把鲜桃直接卖到北京,而不是在“地头儿”卖给收购商,马晓波说:“为了多赚钱。”直接卖到北京市场,每斤鲜桃少则多赚一两毛,多则多赚近1元。“不仅销售价格更高,咱们的鲜桃还能获得更合适的分类分级。”马晓波告诉记者,收购商在地头儿收货,会按鲜桃的个头、色泽非常严苛地分类,往往有40%以上的鲜桃被挑拣出来,被压到较低的价格,甚至拒收。但在北京市场,分类分级会更加合理,被挑拣出的鲜桃比例要小很多,桃农能获得更高的收益。 经过4个多小时的跋涉,下午两点,载满乐亭鲜桃的货车抵达了北京瑞兴隆市场,熟稔地停靠在市场一角,马晓波和几名等候多时的客商打过招呼,就带领桃农们开始卸载货箱。客商们围拢过来,开箱验货,与桃农各自谈拢价格,整个过程简略而迅速,流露出浓厚的信任与默契,不到40分钟,900箱鲜桃就已经全部“名花有主”,两个品种的仙桃,一种卖13元,一种卖9元。 “每年我都得提前预订才能拿到货。”与马烧纸庄村合作多年的客商李彪说,“马烧纸庄村的鲜桃口感好,外观也不错,很抢手”。 马烧纸庄鲜桃在北京瑞兴隆市场成了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鲜桃产量高峰时期,每天要发往北京4个货车,2小时内就会销售一空。 鲜桃销售一空,桃农们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盘算着自己的收入。“预计今年能收入近25万。”桃农杨永进说,“我现在经营5座温室,3座春棚,在村里还不算大户”。2016年,马烧纸庄桃农平均每户年纯收入达15万元。 下午5点,桃农们帮助客商把货箱装上了货车,乐亭的鲜桃即将发往北京各地。忙碌了一天的桃农们登上客车准备返程,虽然疲惫却满心幸福。 “我们要给鲜桃注册个商标,让带着露珠的鲜桃直接走进北京、天津的大超市。”马烧纸庄的桃农们满怀信心地给鲜桃定好了下一个“小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