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时强调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来抓。” 青海是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最早的省份,也是目前中国唯一的国家公园示范省。多年来,各民族群众视生态保护为己任,不断探索实践,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球生命共同体,向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 这里的价值令世界惊叹 三江源连绵不断的山脉间,雪山交错、江河涌动,这里每年向下游输送超过600亿立方米的清洁水,分别占长江、黄河、澜沧江总水量的25%、49%和15%。 为守护这片净土,2005年起我国先后启动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二期工程,至今累计投资超过180亿元。2016年,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这里拉开帷幕,园区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下设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3个分园区。 三年多来,我们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体制试点的“根”与“魂”,先后实施多项原创性改革,确立了依法建园、绿色建园、全民建园、智慧建园的理念,逐步形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规划体系,改变了原来的“九龙治水”局面,取得了实实在在、有目共睹的成效和突破性进展,走出了一条富有青海特色的国家公园体制探索之路。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全面完成,已经具备2020年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条件。 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 始终坚持三江源区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绿色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统筹推进,矢志不渝守护好三江源绿水青山,确保了“一江清水向东流”“中华水塔”坚固又丰沛。国家发改委和中科院组织的第三方综合评估认为:三江源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好转,生态保护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日益提升,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 如今,三江源,水资源总量明显增加,水源涵养量增加到每年408.95亿立方米以上,年均增幅达6%以上,而且水质始终保持优良,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湿地面积跃居全国首位。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草地平均覆盖度、产草量分别比十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草地整体退化的趋势开始得到遏制,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不到20%增加到治理后的80%以上。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强,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数量得到恢复性增加,藏羚羊的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牧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多措并举实施易地搬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畜牧业和旅游业,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牧民年均收入增长10%以上,困扰多年的人畜饮水、群众用能等困难得到有效解决,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国家公园建设让牧民更幸福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风景,蓝天也是幸福。国家公园建设让我们看到了幸福生活的美好期许。 行走在国家大公园,除了蓝天、白云、草原、雪山、湖泊等三江源绚丽的自然风光之外,园区牧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牧民放下羊鞭当起了生态管护员,孩子们坐在了宽敞明亮的教学楼里快乐地学习生活。 去年以来,园区全面实现了“一户一岗”,共有17211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三江源牧民群众加入生态管护队伍,逐渐成为生态保护的主体。开展生态管护工作期间,完成绩效考核的牧民每月可获得1800元收入,5口以下的家庭因此实现稳定脱贫,保护生态积极性日益提高。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负责人介绍,三年来我省共投入5亿多元资金,牧民户均年收入增加21600元。我们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鼓励牧民从事公园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服务以及生态保护工程劳务、生态监测等工作,让牧民以投资入股、合作劳务等多种形式从事家庭宾馆、旅行社、民族演艺、交通保障、牧家乐、餐饮服务等经营项目,促进发展适应国家公园建设、生态保护的第三产业。(芳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