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峰峦锁翠帷,万家花柳又春栽,记甘肃临夏市:脱贫摘帽 环保筑网 建设宜居美丽城市 四面峰峦锁翠帷,万家花柳又春栽。 缆横河岸浮为渡,磨引溪流水自推。 汉将屯田闲虎帐,羌儿交市献龙谋。 这首《过河州》诗,是明·杨一清他任甘肃总兵经过河州时所作,诗中描写了河州诸多景物,寥寥数句,勾勒出了壮丽秀美的临夏城廓。事实上,早在唐蕃时期,河州是古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码头。时任总兵的杨一清看到河州风光秀丽,唐蕃古道茶马互市的繁荣,而在军事上,河州地理位置也如此重要,于是心中感慨,写下了这首名作,足见古代的河州是多么盛世。
古河州即临夏市,丝绸之路唐蕃古道必经处,著名的茶马互市之地,素有西北旱码头之称。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州府所在地。市境南北山对峙,大夏河贯穿全境;历史悠久,名扬陇上。 临夏市位于甘肃省西南部,是临夏回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全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旅中心,距省会兰州117公里,属兰州一小时经济圈范畴,四面环山,平均海拔1917米,区域总面积88.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4平方公里。现个辖4个镇、7个街道、35个行政村、37个社区,总人口41万人,境内有汉、回、东乡、保安、撒拉等18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2.9%。 在迎接新中国建国70周年大庆的前夕,记者一行来到甘肃临夏市通过几天的采访,切身的感受到了一个不同的临夏、一个崭新临夏,一个更美丽、富足、幸福的新临夏市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近年来,“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临夏”,让临夏长期成为了脱贫攻坚关注的热点。随着记者在临夏市的看、问、听、行发现,其实,临夏人除了开动脑筋夜以继日开展脱贫工作之外,那里也被建设的欣欣向荣,像沙漠里的一处绿洲。 带动农民自力更生助力脱贫 贫困和临夏长期相伴,这是现实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去临夏市采访途中,留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经过高速公路旁光秃秃的贫瘠黄土地时,脑中一直回旋的一个问题,这里的人们吃什么?都以什么为生? 一往无前,干净的道路,畅通无阻,寂静的世界。 临夏市是“三区三州”之一临夏州的州府所在,属于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2013年以来,临夏市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和头等大事,全市有贫困村20个,贫困人口5943户2.51万人,贫困发生率达27.83%。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两不愁三保障”,2014年以来累计下达各类脱贫攻坚资金37.62亿元,统筹各类涉农资金9447.2万元,扎实推进产业扶贫、饮水安全、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住房安全等重点任务,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定点帮扶,加强脱贫攻坚基础工作,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2018年贫困人口降到289户1052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22%。 2018年2月、7月临夏市先后顺利通过省上和国家级第三方评估验收,并于同年9月经省政府批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成为全省首批脱贫摘帽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历史性进展,受到国家扶贫办充分肯定,入选《全国扶贫案例研究》项目。 沿着山里的公路盘旋往上,在临夏市王坪村油用紫斑牡丹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记者发现,这里的牡丹竟能助力脱贫攻坚。 记者了解到,临夏市王坪村油用紫斑牡丹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发展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路,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依托繁育基地,发展牡丹产业,提高牡丹系列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合作社目前入社成员已达105户,其中,精准扶贫户24户,流转当地土地面积170亩,土地流转每年每亩保底收益800—1000元,仅2018年,支付给农户的土地流转分红为17.8万。2017年以来,仅在王坪村合作社发放土地分红人工工资每年达到35万以上。同时,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牡丹500多亩,带动牡丹种植成员每年收入均达1万到3万之间,为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起到了很好的组织带动作用。 不仅如此,临夏市八坊牧业科技有限公司也采取和农户合作的方式,解决当地贫困失业问题。临夏市八坊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带动周边农户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草食畜牧业,通过和农民合作,间接带动周边农户致富增收,直接给玉米种植户每亩增收800元,共带动收入近700多万元,解决周边剩余劳动力就业100余人。 在街上,和旁边带着孩子的妇女聊了起来。她说,“这里一部分人出去务工,我所知道的,大部分开餐馆,或去外地开餐馆为主,有的是农家乐,我就是开餐馆的,兰州牛肉面,店铺在长春,这几天回家休息一下,过几天就走”。 记者了解到,到2018年底,临夏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了21247元和13555元,群众的钱袋子更鼓了,生活更好了。 在临夏市,贫困不可避免,但当地政府和临夏人总在想办法让人们吃上饭,有地方住,脸上露出笑容。种花不仅可以用来欣赏,用来食用,更能解决无数人的温饱问题。一头牛不仅可以卖了挣钱,牛肉端起来吃,更给了当地人生活下去的希望。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 环境也是民生,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城市的面貌和居民生活的状态。 近5年来临夏市委、市政府加大治理资金的投入力度,先后投入资金7亿元,建成大型热源厂3个,淘汰燃煤锅炉488台。转产拆除砖瓦窑厂67家。取缔关闭砂石料厂15家。新建优质煤炭集中交易市场4个,取缔了全市所有零散煤炭销售摊点。淘汰黄标车2600多辆。全市1246家餐饮单位全部改用清洁能源、安装油烟净化装置。全市所有建筑工地全部落实“六个百分之百”防尘抑尘措施(现场围挡、物料堆放覆盖、工地路面硬化、工程车辆冲洗、拆迁湿法作业、渣土车限高密闭、裸露地面覆盖、高空作业控尘、严禁焚烧垃圾)。实施临夏市土炕清洁能源改造项目,改造土炕2万个。 记者前往临夏市折桥村马建录大叔家里,大门口的蓝色垃圾桶很显眼,一进大门,就看到了满院的花,到了屋里,暖暖的家的感觉顿时涌上心头。他开心的掀起了炕上的棉被,指着新安装的电炕,详细的为我介绍了使用它的方法,并激动的说,“有了这个电炕,方便卫生多了,也安全健康,特别到了冬天,开启开关,全身就会感觉暖洋洋的,不用担心着火,也不不怕没炭而无法取暖,我们真的很需要”。 把玉米秸秆打碎用来给牛做食料,这也是临夏市防污排污采取的措施之一。在八坊牧业厂区内,记者看到,一车车的玉米秸秆,被收集起来,集中拉往处理处,然后用机器将玉米秸秆粉碎成草沫,随着“轰隆隆”声,只剩下成堆的青色草沫。据了解,这些都是给当地养牛场食用,这样不仅减少焚烧秸秆所产生的污染,也为养殖户减少成本。 远远望去,流经临夏市境内的大夏河,当地环保部门积极探索良性循环发展路子,为临夏营造了人水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除了这种绿色生态的保护措施,临夏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保网格化队伍建设,在全市形成了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机制,将全市划分为390个网格单元,聘请了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员,由市委各常委、各副市长分别联系各镇、街道,按照“镇街道管理、村社区负责,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网格管理模式,对各类污染源进行全天候、全方位、不间断巡查管控。还在全市范围设置固定监测点位40个,安装高清瞭望视频探头12个,配备走航立体监测车1辆、无人机1架,构建了空地立体的监测监控体系,全市全域实现了视频监控全覆盖, 记者在临夏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在监测中心监控中,若发现某处出现焚烧或倒污水等污染现象,工作人员立即将情况通知到所在地网格员,网格员立即进行制止和处理,并把污染情况上报给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对污染情况进行评估和实时处理。 这种全方位覆盖、时刻关注环境动态的认真专业劲儿,相信势必会将污染源扼杀在摇篮中,保障临夏生态健康有序发展。 齐头并进建设美丽新城 临夏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他的美不是宏伟壮观,而是深入人心。 走在临夏市的大地上,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扑面而来明亮欢快的现代气息,也深深感受着这里浓厚的历史和文化的印记。 临夏市历史悠久,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临夏市也给予了巨大扶持。帮助建成了一大批交通、水利、生态等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康临高速、临合高速穿境而过,引黄济临工程建成,使临夏市居民饮用上了黄河水。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2018年底全市建成区面积达24万平方米,城镇化率达88.69%,临夏市大夏河畔的奥体中心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全市35个行政村道路硬化率达到100%,自来水覆盖率达到100%,实现了动力电、广播、电视、通讯和网络的全覆盖。 记者来到临夏市南龙镇妥家村,一条条平坦整洁的柏油路通到村民门口,村里整洁干净,每家每户门前或院内都有各种花卉绿植,屋内收拾的井井有条。“村庄是我家、美化靠大家”已成为这里村民们的共识。 在妥家村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记者在这个村里看到了极具时尚现代化的网红桥,孩子游乐场、水上乐园、牡丹园和满田的油菜花......这里游客来来往往,天蓝、地净、水清,花香让妥家村像一个世外桃源。 乡村建设成为妥家村推动生态建设的有效载体,以美丽乡村为引领,不断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结合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实现了“村庄整洁、邻里友好、环境舒适”其乐融融的美丽乡村新景象,也让生活在妥家村的人们幸福安康。 临夏市乡村建设如火如荼,旅游业的发展也很有特色。临夏四季分明,景色宜人,大夏河三十里风情线,东公馆、大夏河畔的“三馆一中心”、八坊十三巷、茶马古市、马家庄马术游乐场等景点都极大地提升了临夏的对外形象和美誉度,是回藏风情旅游线上的一颗明珠、中国西部重要的旅游胜地。 走在八坊十三巷里,记者被这里由回汉文化融合创作出的杰作深深吸引和震撼。古朴典雅的青砖、雍容华贵的木雕,东西耳楼、东西厢房、厅堂、游廊、花园,在这里游玩歇息着的不同民族的人民,真是一幅和谐统一、其乐融融的生动画卷。 除此之外,临博会、牡丹文化月等节会,手抓羊肉、盖碗茶、酿皮子、甜胚子等特色小吃更是让来临夏市的朋友们赞不绝口、回味无穷。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临夏市的对外形象和美誉度,一个更加自信、更加开放、更加美丽的新临夏展现在世人面前。 建设美丽城市,临夏市委、市政府始终不忘以民为主,时刻聚焦脱贫,同时紧随新时代步伐,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突出的位置,注重旅游发展,加大力量建设乡村、加快速度建设城市。如今,这座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城市,整装待发,在为临夏人民建设一个更美丽、富足、幸福的新临夏市。 |